为什么HR总是面不出来适应能力强的人?
作者:sysadmin 日期:2017-06-09 浏览

为什么读了MBA,还当不好经理?MBA的毕业生,有管理经验,有管理知识,还接受了充分的案例训练。这三个条件加在一起,还当不好经理,说明“好经理”的公式,应该是这样的:好经理=经验+知识+案例+X。

当不好经理的MBA,是缺少了“X素质”。X素质是什么?学界众说纷纭,在世纪之交,心理学家认为“X素质”是一种心理特质,叫做自我统合(ego identity)。


张女士在某集团负责组织发展,她提出一个问题,招聘管理培训生,要考察哪些素质。管培生要考察的素质很多,最重要的一条是前面公式中的“X素质”,即自我统合。这篇文章,是回答张女士的提问,如果把管培生的素质都讲一遍,文章会失去重点。因此,我决定缩小范围,只讲自我统合。


我是谁?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,就能实现自我统合。我们每个人身上,都集合了众多的身份。面对上级,我是同事,是执行者兼参谋;面对下级,我也是同事,是指令者兼教练。在这些身份中,同事是普遍身份,上司是同事身份中的特殊身份。我要先成为一个好同事,再成为一个好上司,这样的身份排序,能让我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。


理解自我身份的适用范围,用普遍身份来约束特殊身份,这种身份排序能力,就是自我统合,定义如下:客观身份秩序的主观再现。


自我统合好了,做人做事有分寸、有原则,能进退自如。在民国学者中,胡适做人做事很有分寸。作为学者,胡适立下过誓言,一生不涉足官场。作为中国人,抗战期间,他放弃誓言,担任国民党政府的驻美大使,利用他在美国的影响,为祖国效力。


在国共内战期间,胡适担任北大校长。作为老师,他劝学生安心读书,多研究些问题,少谈些主义。作为教授,他全力推广经验主义哲学,希望用理性知识,给理想主义降温。作为校长,他维护教学秩序,反对学生罢课。当国民党军警进校园抓人时,作为公民,他指责军警违法,他说信仰是天赋人权,学生有相信共产主义的自由。


在个人情感上,胡适与国民党更近。作为知识分子,他能战胜个人情感,冷静地看待中国的未来。1948年底,国民党政府准备把北大南迁,胡适坚决反对,他认为知识是超越政治的,不论什么党派执政,北大都应该在北京。


在商业领袖中,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·沃尔顿,做人做事的分寸感很强。1979年,沃尔玛的运输部新来一位主管,这位主管大力整顿部门风气,司机上班喝酒、送货迟到,一律开除。运输部的一个老司机,是沃尔顿的朋友,因为表现不好,被主管开除了。老司机丢了工作,去沃尔顿那里告状,说这位主管乱管事。


沃尔顿没听信老司机的告状,他找到运输部的主管,请主管帮忙,给朋友安排一份工作。老板发话了,主管就通知老司机回来上班。上班没多久,老司机又因为表现不好被开除。第二次被开除,老司机又找沃尔顿告状,沃尔顿又请主管帮忙,老司机又回来上班了。如此反复,直到第四次被开除,这位老司机才另找工作,不再麻烦沃尔顿。


在这个事件中,沃尔顿依次坚持了三条原则,作为职业者,他遵守职业规则;作为朋友,他理应为朋友介绍工作;作为上级,他不能越级干涉下属的工作。事后,沃尔顿出面请客,把运输部被开除的司机召集起来,和运输部的主管一起吃顿饭,让大家彼此明白,工作归工作,朋友归朋友,大家不做同事还能做朋友。


沃尔顿做人做事很有分寸,更为难得的,是他把这种分寸感上升为企业文化。在沃尔玛的文化中,第一原则是做人,做人要尊重他人。在沃尔玛,下级称呼上级都是直呼其名,以示平等。沃尔玛还明确规定,不准把员工叫做“员工”,而要称呼同事为“同事”,以示对同事的尊重。


沃尔玛的第二原则是做自己,做自己要勤俭务实。第三原则是做事,做事要持续精进、追求卓越;第四原则是做同事,做同事要相互欣赏、相互鼓励;第五原则是当领导,当领导要以身作则,要当教练和公仆。这五个原则,从普遍到特殊,排列顺序很清晰。


沃尔玛的文化,相当于管理中的“步枪”。历史学家认为,步枪消灭了欧洲的封建制度,一个普通人,经过半天的步枪训练,就能打败十年才能训练出来的铁甲骑士。有了步枪,铁甲骑士的价值消失了,维持骑士军团的封建制度,也一起消失了。


自我统合能力,是多年修炼才能获得到的“X素质”。经由文化熏陶,普通人一进入沃尔玛,马上就能获得“X素质”,神秘素质变得像步枪一样容易上手。借助文化优势,沃尔玛迅速成长,从一个乡村杂货店,成长为全球第一大企业。


没有文化熏陶,靠主动的觉察和修炼,也能获得自我统合能力,从构建过程来看,自我统合分成两步:角色意识、共性内化。


1、角色意识:我扮演了哪些社会角色,我认识到的角色越多,我的角色意识就越强。角色意识可以用公式表达,自我=成年人+职业者+下属+背包客+美食家。在这一系列的角色中,有些角色是我喜欢的,例如,背包客、美食家。有些我不太喜欢,例如职业者、下属。如果我不喜欢的角色,我就刻意去忽视它,甚至当它不存在,就会形成认知盲区。平时说的“不懂事”,主要是指认知上的角色缺失。


2、共性内化:在所有角色中,普遍角色的特性,要在特殊角色中体现出来。以上面的公式为例,其中最普遍的角色是成年人,在其他角色中,我都要体现出成年人的特性,如理性、自控、有独立见解,等等。平时说的“品德”,就是在特殊角色中表现出来的共性。共性不能内化,就不能形成个人“品德”。


问题来了,如果我来应聘,你怎么知道,我做人做事有没有分寸?这可以通过两个面试问题来考查,第一个问题:在上级、下级、同事眼中,你会表现出哪些不一样的行为?回答这个问题,我至少要说出三种不一样的行为,这说明我有充分的角色意识,知道我在下级、上级和同事面前,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。


第二个问题:在上级、下级、同事眼中,你有哪些共同的行为?如果我能说出共同的行为,例如守时、懂礼貌、讲逻辑、尊重事实,说明我能看到角色的共性,我具备形成个人品德的认知条件。


《礼记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是故昔先王尚有德,尊有道,任有能。”其中的“有德”,是指做人做事,有原则、有分寸,用现代心理学的词汇来说,就是自我统合。